實驗室廢水處理設備是應用于環境科學技術和資源科學技術領域的儀器。用于中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生物制藥、疾控中心、環境監測、產品質量檢驗、檢驗檢疫、藥品檢驗、血站、醫院、石化企業等實驗室和實驗室的廢水處理。
實驗室廢液處理設備處理的廢水主要包括:
含鎳廢水:多為硫酸鎳廢水,正常出水為400ppm。通常,鎳是通過樹脂吸附回收的。反滲透產生的水返回漂洗槽,濃水單獨沉淀在0.1毫克/升以內.
含氰廢水:提倡傳統次氯酸鈉氧化進行二次破氰。一般含氰廢水是堿性的,如果是酸性的,需要檢查是否有預處理廢水或強酸性廢水混入。常規一次破氰(20-30分鐘)的pH值控制在11,ORP值為300-350mV;二次破氰的pH值控制在8-8.5,ORP值為600-650mv。(ORP值是根據一級破氰濃度確定的,當我們遇到高濃度時,一級破氰ORP只有在800時才能破氰)
預處理廢水:根據實際水質,一般采用隔油池、氣浮/乳酸沉淀等物化處理,對COD要求嚴格的沉淀出水也將設計生化處理外排。
濃縮液:鈍化液、磷化液等。屬于高度難降解廢水。處理方法有濃縮液直接蒸發、廢酸回收綜合利用、少量多次加稀溶液等。
含鉻廢水:目前大力提倡三價鉻鈍化,過去經常遇到六價鉻廢水。目前仍采用傳統的方法,即在PH為2-3時,將焦亞硫酸鈉的ORP控制在200~250左右,斷鉻后(約5分鐘),加堿,加PAC和PAM沉淀,水量大時也可省去PAC,降低成本。具體的酸堿度和氧化還原電位參數設置需要根據小測試來確定,因為
實驗室廢水處理設備:如果包含在洗地水中,含有復雜的廢水,很難去除重金屬,處理成本會增加,一定程度上影響水的回用。
實驗室廢液處理設備處理的廢水需符合以下標準:
連續抽取3份各500毫升的樣品進行檢查,未檢出腸道致病菌和結核分枝桿菌。每升大腸菌群總數不得超過500。
采用氯化消毒時,接觸時間、接觸池出水余氯含量、廢水處理構筑物污泥;經無害化處理后,蛔蟲卵死亡率大于95%。
糞大腸菌群值不小于10-2;每10g污泥中檢測不到腸道致病菌和結核分枝桿菌。
實驗室廢水處理設備氧化后,產生的污泥量少,每90天只需排放一次。為了避免釋放細菌的滋生和傳播,有必要對水質進行深度消毒。目前廣泛使用的消毒工藝有:紫外線消毒、二氧化氯消毒和臭氧消毒。需要根據廢水質量和排放特點選擇場地。污泥經高溫堆肥無害化處理時,堆肥溫度應大于50,并持續5天以上。在沒有污水處理設施或污水集中處理構筑物的場所,感染性糞便需要單獨消毒或進行其他無害化處理。